静以修身身自清,俭以养德德自成

翻开历史的日记,我们会发现,无论是明君贤臣,还是圣人先哲,无不倡导为人要修身养德,正人先正己。三国诸葛亮的《诫子书》中说,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,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,短短的一句话,内涵却非常丰富,精彩的体现了古往今来人们对修身养德观念的尊崇。我致远中学的校名正是取自于此。静以修身身自清,俭以养德德自成,律己于心廉自生。修身养德是做人之本、成事之基、为官之道,领导干部只有重视自身道德修养,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,勤于修身养德,自觉抵御各种诱惑,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。否则,如果整日患得患失,面对诱惑必定难以自持,甚至会走向自我毁灭。

    静以修身身自清,身自清是境界的一个新高度,但我们要想达到这个高度就要从静心开始。

静,是思维的序曲,澎湃在心灵深处,无声的鼓舞着人的高尚;静,是平和的思考,时时展示着生命的活力,却从不肆意张扬;静,是无声的智慧,任心底流出甘冽的清泉,去滋润饥渴的生命。

“静以修身”,是说在安宁的情绪和平和的心境中涵养身性,增长学识。“静”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。安宁的情绪和平和的心境是我们做出客观分析和评判的前提条件。因此,只有在“静”的环境下,通过内敛式反思和自查,我们才能准确发现工作中的疏忽和错误,并及时加以修正和改进。

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的今天,心中难免会多一点烦闷和焦虑。然而,浮躁是学习的大敌,正因浮躁,我们不能冷静清醒地自我检查,更不会去耐心改正自身的问题。一个人如果不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并加以改正,那么其思想就不能得到完善。所以,“静”字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。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做到“静以修身”,做一个平静踏实的人。 

人要过的踏实就要以俭养德。良好品德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,而良好品德的获得要我们日复一日的节俭。俭,是我国的传统美德。从《左传》的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”到李商隐《咏史》的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有勤俭败有奢”;从诸葛亮的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到朱子的“一粥一饭,当是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……无不是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——节俭。

“少小离家,乡音无改,曾经勇冠巾帼,如今再让世人惊叹,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,灌溉一世的乡愁,你毕生节俭,只为一次奢侈。耐得住清贫,守得心灵的高度”,这段话是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——马旭的颁奖词。2018年,马旭夫妇向家乡黑龙江省教育局捐赠1000万元,而这笔是她与她丈夫一分一厘几十年积累而来。这1000万元不仅是他们给家乡的奢侈,更是对传统美德——俭的完美阐述。

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,人们的节约意识却越显淡薄,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种比阔斗富的不良之风。有的人把勤俭的美德当作“过时”的观念加以否定;有的人则认为,反对铺张浪费不过是刮一阵风,“风头”一过,照样可以山珍海味肆意挥霍。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,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——俭以养德,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种责任和信仰!我国当前社会资源紧缺,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好自己身边现有的资源。如果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一味沉迷于奢侈浪费、大手大脚之中,不去珍惜和展望现有资源的长远设想,那么这个国家或民族就已经悄悄地走向自毁灭亡之路了。节俭不仅是在倡导一种作风,引领一种文明风尚,更重要的是彰显一种民族精神,这需要我们每位同学积极参与,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助力添彩。

"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"。要做到“静”和“俭”’需要我们从日常小事做起——自习课保持安静,学习时不浮躁;出入教室寝室做到节约用电,进出洗手间做到节约用水。以自身的行动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,使“静”和“俭”的理念真正转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。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,以俭朴节约培养自己的高尚品质。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,擦亮致远金字招牌。将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。

(指导教师:唐媛)

(审核:王汉)


编辑:王业铁